ARB增加自杀风险?权威专家:我们不认同!
众所周知,高血压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冠心病、心衰、终末期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达2.45亿,而高血压的用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后,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等具有良好疗效的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一线降压药,在临床上十分常用。
然而,近日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1]称:服用ARB类药物显著增加自杀死亡风险……
文章标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与自杀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线降压药,服用药物会增加自杀死亡风险让小编不由紧张起来的,赶紧看下研究是如何说的?
01 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机制却尚不清楚!
表1 ACEI、ARB与自杀之间的关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与ACEI相比,服用ARB的患者自杀风险增加了63%!介于ARB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线降压药之一,风险增加63%的结果不容小嘘!
这个研究对1995年至2015年,≥66岁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居民进行了研究,一共纳入了964例年龄在76岁左右的患者,其中79%为男性,多数患者在试验前存在合并症及服用精神类药物史。
研究者分别给予受试组及对照组ARB类及ACEI类药物,试验持续100天,统计100天内自杀死亡的人数。
表2:受试患者的特征(合并症)
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964例患者中有840例存在高血压,存在各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数量也几乎占到了受试者的一半。
表3:受试患者的特征(用药情况)
再来看表3,可以看到三分之一的受试者有精神类药物(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用药史,近二分之一的受试者有心血管药物(降胆固醇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保钾利尿剂、循环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用药史。ARB类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Ⅱ)与其AⅡ
1型受体的结合,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降低血压。对于ARB类药物增加自杀风险的原因,研究者给出了三个假设——
首先,ARB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包括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激活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促炎途径;
其次,由于AR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穿过血脑屏障,因此ARB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AII活动;
再次,虽然ARB类药物具有抗炎或神经保护作用,但ARB类药物介导的代偿性增加大脑内的AⅡ,可能会无意中恶化其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所有这些都可能与更高的自杀风险有关,但机制尚仍不清楚……
此外,研究者还表示,再此研究之前有数据表明,使用ARB类药物的患者相较于不使用
(或使用ACEI)的患者相比,自杀风险可能提高3倍[2]……(不过样本量很小)
表4 心血管药物与自杀风险
02 ARB类药物该限制适用范围?
专家不同意!
研究者在文中这样写道:
“考虑到66岁及以上老年人对于ARB类药物的高使用率以及结果的严重性,以及ACEI与ARB类药物在同样情况下的治疗效果类似,临床医生应优先选择使用ACEI,而不是使用ARB。”
对于这个结果,很多心内科专家并不认可。
医学博士乔治·巴克里斯(George Bakris)在评论这一发现时,对Medscape说:“像这样的论文发表了,像其他许多论文一样——例如咖啡与癌症有关,这种联系通常是不真实的。”“这样的流行病学研究存在许多问题,”芝加哥大学医学教授、综合高血压中心主任Bakris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说到流行病学的问题,研究者在文中也有所提及:研究结果是初步的,需要更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得到的结论。
研究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局限性——
首先,研究者无法评估共病与行为差异的影响,此外,该研究没有关于精神健康相关的住院和急诊的可靠数据;
其次,这项研究的主体是老年人群体,对年轻人群体的普遍性尚不清楚。同样,由于大多数病例是男性,这些发现可能无法推广到女性。
再次,自杀事件很可能被错误分类,特别是在老年人中。
对此,众多专家在接受Medscape采访时均表示,他们并不认为这项研究结果有说服力或与临床实践相关,他们表示,这项研究并不会影响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正常使用ARB。
9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民健康信息化为基层减负工作措施》,借力信息化建设为基层dota2下注卫生机构减负赋能。
全国政协围绕“医改”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深入分析研讨,积极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医改”工作不断扎实地往前推进。